熱門搜尋

載入中 ...

第三集﹕華麗的孤寂 — 張愛玲

2014-10-19

第三集﹕華麗的孤寂 — 張愛玲

2014-10-19
 第三集﹕張愛玲 — 華麗的孤寂

1995年9月 , 張愛玲悄悄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 她的骨灰 , 被撒到太平洋『無人居住的地方』。張愛玲用了畢生的時間 , 寫了一個個自己的故事 , 在現實的人生 , 她卻選擇孤獨。

很多人覺得張愛玲一生就像她的作品般沉鬱淒涼 , 最後更孤獨終老。 她的離世 , 傷透了萬千張迷的心 , 卻牽起了另一番張愛玲熱潮 , 催化了張學的研究 , 拓濶了張迷的世界地圖 , 也創造了另一個張迷的世代。

我們都說張愛玲自己就是一個傳奇 , 但這個傳奇沒有因她的死亡而終結 。隨着她的遺稿和信件陸續出土 , 這個傳奇不斷廷續 , 滿足了人們的好奇 , 也引發了一次又一次的爭論。

這股熱潮 , 令人不只滿足於欣賞她的小說和散文。她的譯作和劇本 , 她的英語作品和書信 , 以至所有和她扯得上關係的東西 , 都給人四處訪尋 , 一一搜掘挖?。他們都喜歡從張愛玲的文字去尋找現實中的張愛玲 , 希望揭開作者神秘的面紗 , 陶醉在她經歷過的大事小事。

張愛玲無疑是華語世界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作家 , 雖然她最後定居美國 , 但她和兩岸三地 , 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 就讓我們緊隨她的足印 , 重訪舊地 , 緬懷往事 , 感受她這份華麗的孤寂。


導演﹕伍自禎

-------------------------------------------------------------------
信報C5    15/10/2014

當1995年9月傳來張愛玲已在洛杉磯寓所孤寂地離世那一天,張迷們黯然、嘆息,其實心裡多多少少有個譜,張愛玲不可能給讀者一個大團圓結局吧?
 
1920年9月30日,張愛玲在上海一幢西式大宅誕生,大宅是清朝重臣李鴻章送給長女李菊耦的嫁妝,而李菊耦就是張愛玲的祖母。張愛玲原名張瑛,母親黄素瓊多次離開家庭,一次又一次的離開她;父親張志沂失意官場,沉迷鴉片。出生顯赫家族,在複雜的家庭中成長,張愛玲小小年紀的已洞察人性。張愛玲唸中一時,在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年刊《鳳藻》中發表了她的短篇小說《不幸的她》, 主人翁「她」離開朋友的原因是:
 
我不忍看了你的快樂,更形成我的淒清!《不幸的她》
 
而「她」的想法是:
 
別了!人生聚散,本是常事,無論怎樣,我們總有藏著淚珠撒手的一日!《不幸的她》
 
十二歲的張愛玲已恣意展現生命的灰暗面,也許當時已預見她孤獨地走向荒涼盡頭的端倪。張愛玲十七歲,父親再娶。及後,張愛玲曾跟繼母孫用蕃吵嘴,被父親打了一頓,鎖進大宅房間,幽禁了半年,最後她逃走,與母親同住。她將這段經歷寫成英文散文《What a life! What a girl’s life!》,刊登於1938年的《大美晚報》上,成為她第一篇刊登於報刊的文章。而這段不能磨滅的慘痛經歷在她往後的作品中,一次又一次地被改編重現。
 
張愛玲在上海中學畢業後,本已被倫敦大學取錄,因歐戰爆發未能成行。1939年轉往香港大學攻讀文學。珍珠港事變後,張愛玲被迫停學,逃難返回上海,入讀聖約翰大學,半工半讀,最後輟學,賣文為生。1943年,22歲的她開始在上海《紫羅蘭》、《萬象》等雜誌發表《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等作品。不到兩年時間,已先後完成了《傾城之戀》、《封鎖》、《心經》、《紅玫瑰與白玫瑰》 等等人生中大部份重要作品。張愛玲23歲紅遍上海,達到寫作事業高峰。
 
在動盪的時代,她與情場老手胡蘭城結合,成為許多人談論的焦點。這段受盡嘆息的婚姻也不長久。戰事結束後,胡蘭城背負漢奸之名避走溫州,張愛玲到埗後,發現他已另有女人,於是分手。於2009年面世的《小團圓》中,張愛玲寫出了這段愛情的無奈:
 
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現出愛情的萬轉千迴,完全幻滅了之後還有什麼東西在。《小團圓》
 
1952年,張愛玲重返香港,替美國駐香港新聞處翻譯文學作品,包括:《老人與海》、《愛默生文選》等,並完成《秧歌》及《赤地之戀》等作品。宋淇是張愛玲同事,夫婦二人與張愛玲成為終身好友。1955年秋天,張愛玲以難民身份由香港前往美國,生活艱苦,繼續筆耕,並以寫劇本為生,隨後遇上劇作家賴雅,成為她第二任丈夫。1967年賴雅逝世。張愛玲在遺囑中將所有遺產及遺稿送贈予宋淇夫婦。她過世後,過往的書信及文獻陸續被發掘,晚年的作品也得以面世,讓讀者多了解她這幾十年來的生活。
 
中國人喜歡大團圓,兒孫滿堂才是一個成功的家庭,然而,張愛玲歷經了兩段婚姻,無兒無女,以傳統眼光看來,張愛玲是淒涼的。有人覺得她活得很孤獨,死得很寂寞。張學研究者陳子善強調每個人有不同理解:「那一個作家不孤獨呢?張愛玲選擇了這個!這是她主動的選擇。」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王德威認為:「有時候太多的用我們眼光去過份的同情她,我覺得以張愛玲孤僻的個性,她選擇了這樣的生活,從她事前立好的遺囑已看見她的決心。」張愛玲的遺囑中,她希望身後 「把身體化成灰,撒落在世界最蒼涼的地方。」王教授說:「她是個很決絕地執行生命意志的人。」
 
一個時代就一個張愛玲。在張迷心中,她永遠是青春的,華麗的,孤寂的。張愛玲經歷的時代消逝了,我們仍然一再重覆的讀她,讀着,讀着,心頭上的到底是甚麼滋味呢?大概愛張愛玲的,都懂。不問也罷。

華人作家

  • 視像
  • 英文
  • 未完
文學對人性的探討雖然不能創造物質文明,卻能觸及人類靈魂的深處。一個時代的文學作品不僅反映社會風貌,也傳承一個民族的文化。這輯節目希望透過拍攝世界各地的華人作家,聽他們的成長故事,察看他們創作的時代背景,讓觀眾認識作家,感受他們的作品所反映的社會風貌、人性特質與及當代文化。

外判製作單位挑選各地華人作家,介紹他們及其作品,擴闊觀眾視野,提升閱讀興趣。
作家包括:董啟章、張愛玲、張純如、小思、古蒼梧、石琪、陸離、王文興、易文、黃春明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