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載入中 ...

香港報業

2015-07-31
香港的特殊政治環境,有着西方的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又與中國關係密切,而且,有溝通中外的優越地理位置。英國統治期間,為滿清政府力量所不及,因而成為革命黨早期活動的重要基地。

《中國日報》是香港第一份革命報紙,由孫中山及陳少白創辦。1896年,孫中山在滿清政府駐英國公使館被綁架,幸得他的老師在《泰晤士報》揭露事件。自此以後孫中山深刻體會報刊的輿論作用。除了《中國日報》,革命黨人在香港先後創辦了《中國旬報》、《世界公益報》、《廣東報》、《有所謂報》等等,革命的思想亦都影響英文報章─《南華早報》。

《南華早報》是香港現存唯一戰前創刊的英文報紙,成立於1903年。由英國人克寧漢(AlfredCunningham)和興中會會員謝纘泰創辦。當時謝纘泰經常在報章撰文,鼓吹革命。

除了革命派之外,共產黨也在香港辦報。《香港小日報》在1929年創立,也是香港最早的共產黨報。省港大罷工期間,香港政府最關心社會秩序。港督金文泰亦著力打壓共產黨在香港的影響力。《香港小日報》先後被港府查封2次,最後被迫停刊。當時封禁事件原本由《工商日報》報導,但最終稿件被蓋上「此稿不准刊載」而不為公開。從《香港小日報》封禁事件可以看到,港英政府的華民政務司署,對管制報紙言論的權力相當大,執法和司法都集於一身。

其實新聞檢查,在抗戰以及日佔期間,最為嚴峻。英國為了避免得罪日本,不允許帶有民族主義的文章刊登,報刊審查也空前嚴厲。凡新聞有「日寇」、「漢奸」,都不准刊出。於是,在報上所見的"日X"就是日寇。

直至戰後英國對香港恢復統治。港英政府希望盡快振興香港,因此,放寬新聞管制,於是,報界真正如雨後春筍,不但共產黨、國民黨來香港辦報,還有商業報刊,娛樂報刊亦接踵出版。日戰前,香港共有46份報紙。淪陷期間,只剩下被合併後的6份。但戰後5年,香港報章已增加至85份。

文字,以及相片記載著不同時代的細微變遷,回顧過去,香港報業往住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發揮它獨特又不可取代的角色。

編導:廖泳怡
監製:利子良
播出日期:31/7/2015,星期五晚上7時無線電視翡翠台及「港台電視31」

香港歷史系列 III

簡介:香港歷史系列,過去以紀錄片形式,透過口述歷史,加上電腦畫面重組,讓香港歷史活現在觀眾眼前,喚起大眾對香港的集體記憶,亦加強年輕人對本地的歸屬感。本輯節目秉承過往兩輯,繼續以曾在香港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作為核心,呈現香港今昔之餘,在歷史空間的轉移當中,此地曾擔當什麼角色;時至今日,此角色又有何改變?同時又如何為香港帶來今天的面貌?節目內容將會介紹香港的醫療制度成立、早期航運發展、香港保衛戰、早期報業、司法制度建立過程、華商與市鎮發展、公共房屋政策及交通發展,並且發掘更多歷史事件及人物,務求能組合出較全面的香港歷史面貌,讓普羅觀眾對香港歷史更深刻的認識。 節目播映:2015年7月10日起,逢星期五晚7時,在無線翡翠台及港台電視31播映。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