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載入中 ...

本地卡拉OK行業

2020-09-21
不少「K迷」等候已久,卡拉OK等娛樂場所終於在上星期五重開。隨著疫情發展,本港卡拉OK兩度長時間停業,今次停業兩個多月後重開,每間「K房」不得超過4人,並且要戴口罩「唱K」。

卡拉OK是其中一個受新型肺炎疫情衝擊的行業,業界先後關閉多間分店,亦有分店被業主入稟追討300多萬元租金。目前Neway在香港有14間分店,Red MR則有4間分店。

卡拉OK在80年代由日本傳入香港,初時在酒廊酒吧出現,其後發展成小型卡拉OK。90年代發展最為蓬勃,全盛時期本港曾有200多間分店,多達10個經營者,包括Neway、Big Echo、活力、前衛、創藝、嘉禾、Top One、NICAM等,更曾經成立大聯盟,抗衡當時獨大、並引入「獨家試唱」的加州紅。

千禧年代初期,由於競爭激烈及受沙士影響,不少卡拉OK相繼結業或被同業收購,剩下Neway與加州紅雙雄並立。2010年Neway收購加州紅,統一「K場」版圖。直至2010年底,BMA唱片公司老闆羅傑承創辦Red MR,以「智能K場」做主打,打破Neway多年壟斷的局面。

「唱K」文化在90年代對本地樂壇及唱片業有很大影響,「唱K」是當時年輕人主要娛樂,不少流行曲都偏向「K歌」風格,易唱易記,並多屬令人共鳴的情歌。

不過,隨著「唱K」文化沒落,對唱片公司而言,卡拉OK宣傳成效已不及當年。加上私人派對房間盛行,提供更多元化服務,亦搶去卡拉OK客源。業界對今次重開後的生意不感樂觀,主要受制於限聚令的人數限制。今次疫情或是沙士後,另一個卡拉OK行業面對的最大困境。

編寫、報道:方嘉莉

財金百科

  • 聲音
  • 中文
  • 金融
  • 未完
金融現象、財經典故、企業人小故事,兩分鐘內細訴。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