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載入中 ...

《百年守護——「生命之星」香港救護發展史》| 嘉賓︰藍卓賢(作者)

2022-09-24

《百年守護——「生命之星」香港救護發展史》| 嘉賓︰藍卓賢(作者)

2022-09-24

《百年守護-生命之星香港救護發展史》-值得尊重的紀律部隊


疫情來襲,大爆發時期救護人員首當其衝,每日工作近十多小時,部份救護車無法確保正常三人一隊行動,當時救護服務面臨「爆煲」,只能夠「頂硬上」穿梭城市運送病人。大眾對這群守護香港的救護員了解不深,相比起其他紀律部隊體系,救護得到的注意相對較少。適逢救護服務百週年,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何家騏與藍卓賢整理文獻,並訪問了不少身經百戰的救護員,務求將整個香港救護歷史和救護員的故事呈現於讀者眼前,令大家重新認識他們。


救護服務循序漸進

救護車上的「生命之星」代表了提供緊急醫療救護服務,最早可追溯至1973年由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設計,標誌中間是希臘神話醫藥之神的法杖,權杖上的蛇代表恢復。書中重塑了救護在香港的開端,19世紀初期救護服務模糊,當時由香港志願軍的救護隊伍、差役及聖約翰救傷會兼任送院服務,且只限英籍人士。直至20世紀初香港爆發鼠疫,港英政府決定投放更多資源經營公共衛生設施,如1907年提供人力救護車服務,1919年消防提供機動救援服務涵蓋維多利亞城,及後漸推廣至整個香港,而當時救護車服務是要收費的。

二戰時期,救護員日益受到重視,香港救護服務亦有突破性發展。到五六十年代開始有更多的人手轉送傷者,七十年代起重視院前護理,由救護員先行判斷傷者需要甚麼幫助。八十年代時任署理救護監督麥桂培有感港島山路難行、交通擠塞,為了提升緊急醫療的效率,萌生了救護電單車的念頭,救護員陳南奇則成為了全港第一位救護電單車車手。直到九十年代更引入輔助醫療的技術,急症室醫生在病人送抵醫院之前已得悉基本資訊,務求令病人在最短時間獲得合適的治療。救護車亦由昔日收費的服務,漸成為惠及普羅大眾的免費服務。

香港救護發展至今,並非一帆風順,歷史源由令救護隷屬於消防體系,可是消防與救護職能差異,以致受到不平等的薪酬待遇,六十年代的消防處更以「棄嬰」形容當時的救護組,經過救護員會的團結爭取及請願,迫使政府及消防處方正視救護「平權」的問題。

救人大事歷歷在目

除了救護歷史之外,書中的第二部份由多名現職及前職救護員分享,敘述了他們的親身經歷及鮮為人知的故事。初代的女救護主任曾敏霞回想1989年首次不分性別招募救護主任,當時求職考核以至訓練,男女相同。曾敏霞憶述當時為了測試求職者的膽量,她被要求前往一條真實的地道,水灌至胸口,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情況下尋找地下水道的出口,如果克服不了心理關口,便可敲打頭頂的渠蓋示意投降。這個考核環節的確令人詫異,後來亦被其他方式取代,但曾敏霞當年也捱過了考核及訓練,實不簡單。

香港發生了不少人命關天的大事,救護員常是最早到場的先頭部隊。消防處救護員會理事陳德霑憶述2012年南丫海難時被派往救護,他形容現場就如災難電影般,同事照顧受驚的小朋友,自己亦在消防輪運送下,跳上另一艘水警輪救治傷者。陳德霑又講述2006年愛民邨敦民樓家庭倫常慘案,一名父親斬傷女兒,從高處一躍而下,妻子下巴亦被斬中已經掉落。陳德霑同一時間面對三名傷者需作出抉擇,決定先行救治女童和婦人,最後發現該名女兒身中多刀不治,這些情景歷歷在目。救護員不單面對的是體力勞動,也需要「心理建設」。

人道援助是一種普世價值,香港正正有一代接一代、守護百年的救護員,在緊急情況下施以援手,拯救了不少生命,就讓我們重新認識值得更多尊重的救護員。

開卷樂

  • 聲音
  • 中文
  • 文化
  • 未完
主持人:馮傑、鄭政恆、黃怡、鄒芷茵、唐睿


開拓文字新國度,帶來閱讀新感覺。
《開卷樂》,香港電台文教組製作,帶領大家走進文字世界,分享閱讀樂趣。


電台收聽

香港電台第二台,逢星期六晚上8:30至9:00播出。


瀏覽香港電台文教組「藝文一格」網頁
rthk.hk/artitude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