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載入中 ...

孔子 (九)︰在陳絕糧

2024-05-11

孔子 (九)︰在陳絕糧

2024-05-11

孔子在陳國逗留了大約三年,在此期間,他的早年弟子仲由(子路)辭去了魯國季氏的家臣官職,追隨他左右。陳國(今河南省淮陽縣)位於當時中原的最南方,潁河(粵音泳)、洧河(音惠)都流經陳國附近,由西北方向東南流,注入淮河。西周及春秋初期,淮河已經是中原文明的南界,淮河西南方是大別山山區,大別山以西是楚人的勢力範圍;淮河的東南方,是吳國的勢力範圍。在中原人眼內,楚和吳都是「南蠻」。西周初,周公東征,打敗殷紂王之子武庚之後,乘勝進軍,征服了東方泰山一帶的「東夷」,分封了齊、魯等國鎮撫東方;又征服了南方淮河南北的「淮夷」,分封了陳、蔡等國鎮撫南方。

陳國國君自稱是古代舜帝的後裔,姓媯(粵言歸),首領媯滿,娶周武王長女,封於陳國,建立陳氏宗族。蔡國(今河南省新蔡縣)是周文王之子蔡叔的封國,在陳國西面不遠,兩國唇齒相依,同是周朝向南擴展的前鋒。其後又在陳、蔡附近分封江、息、弦、黃等小國。

西周中期,周朝又向大別山以西的漢江流域擴展,在漢江以北分封了隨國(今湖北省隨州市。原本是曾國,但《左傳》稱之為隨。近年在隨州發現大型古墓,出土大量青銅器,器上銘文多有「曾侯」字樣。考古學家認為曾侯即隨侯),隨國(曾國)附近,又有呂、鄧、唐、申、沈、應等國,目的是壓制分布於漢江中、下游的楚人勢力。周昭王曾經率領諸侯大軍南征,卻在漢江翻船溺死,王師大敗,自此之後,無法遏阻楚人的擴張。到了春秋初期,楚人以「南蠻」自居,自稱「王」號,出兵威脅漢江以北諸國,隨及陳、蔡都不斷被楚國侵凌,楚國兵鋒甚至逼近鄭、宋及周天子的王畿洛陽。

楚國對中原步步進逼,中原諸國惶懼不安,幸好齊桓公崛起,打出「尊王攘夷」旗幟,號令諸侯抵抗楚國,楚勢力北進受阻。但齊桓公死後,霸業瓦解,楚國再威脅中原。不久,晉文公(前636至628年在位)興起,重新號令諸侯抗拒楚國,在城濮之戰(前633年)擊敗楚軍,晉文公成為霸主。自此之後,晉、楚兩國爭霸一百多年(公元前546牟,晉、楚等十四國在宋國西門外會盟,同意結束戰爭,各小國分別向晉、楚納貢,「化干戈為玉帛」。晉楚爭霸改變形式。這年孔子六歲)。

在晉、楚爭霸期間,中原諸國依違於兩強之間,晉國施壓依附晉,楚國施壓依附楚。而陳、蔡兩國,地理上靠近楚國,必須聽命於楚。因此在中原諸國眼內,陳、蔡都是楚國附庸,而陳、蔡亦少不免受楚國政治、文化影響,與中原諸國有若干差異。

晉、楚長期爭霸,雙方都無法壓倒對手,於是晉國尋求壓倒楚國的新途徑。楚國大夫申公巫臣得罪執政令尹子反(令尹是楚國宰相職位,子反是人名)被滅族,巫臣輾輾轉投奔晉國,向晉國提供一個信息:楚國東方有吳國(都城在今江蘇省蘇州市,稱姑蘇)與楚國有仇,吳國自稱是周朝王族後裔,始祖太伯因讓位給弟弟季歷(周文王父親),遷移到江南,與蠻人雜居,「斷髪紋身」,吳人希望提升國力,與中原諸國交往,巫臣建議晉國聯合吳國夾擊楚國。公元前584年,晉國派巫臣出使吳國,教授吳人射箭、駕御戰車技術,及排兵佈陣,並向吳王壽夢獻上連晉制楚的策略,壽夢予以採納。幾年之後,吳國軍力增強,於是開始進攻楚國及其其附庸徐、巢、州來等國(今安徽省中部一帶)。陳國位於吳、楚之間,亦暗中結交吳國,圖謀擺脫楚國控制。齊、魯等中原諸侯,陸續與吳國交往,吳國開始介入中原爭霸。

前506年,吳王闔閭得到齊國兵法家孫武協助練兵,率領大軍攻楚,在柏舉之戰(在今湖北省東部麻城市境內)攻破楚都郢城(今湖北省荊州市江陵區紀南城遺址),楚國幾乎滅亡,幸而得到秦國出兵解救,反攻擊敗吳軍,楚國得以復國。這一年是魯定公四年,孔子四十六歲。十五年之後,孔子周遊列國到了陳國,當時陳國在吳、楚之間,受到兩國左右夾攻,孔子在陳國遭受到戰火危難,顛沛之苦,《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居陳三歲,會晉楚爭強,更伐陳,及吳侵陳,常被寇」(孔子在陳國居留三年,適逢晉楚爭強,相繼攻擊陳國。在吳國攻打陳國時,孔子遇上戰亂),又有史書這樣說:「吳伐陳,孔子去陳,絕糧於陳、蔡之間,遂適蔡,見楚葉公。又自葉(葉在蔡附近,是楚大臣葉公的封邑)反陳,自陳反衞。」

古今風雲人物

  • 聲音
  • 中文
  • 未完
介紹古今中外歷史人物,透過這些傳奇人物的風雲事跡,加深大家對歷史的認識。

主持︰張偉國、羅永生、曾卓然、譚家齊

逢星期六晚上8:00至8:30,香港電台第一台播出。

香港電台文教組製作



香港電台文教組專頁<藝文一格>
rthk.hk/artitude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