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載入中 ...

路行車載

2017-08-21
城市的發展導致交通的革新,交通的改善又加速城市的擴展,城市和交通的關係密不可分。香港在百多年間從一條細小的漁村高速地發展成一個國際城市,交通工具也因應社會的改變而不停演進,在城市的發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開埠早期,人口流動不多,大部分居民出入都是以步行為主,他們以木頭車、馬、馬車、甚至牛車和獨輪手推車作交通工具。轎和人力車引進香港後,很快便成為主流交通工具,更受到政府的監管。

隨着城市的急速發展,人口不斷增長,非機動的交通工具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1882年,政府頒布《有軌電車專業條例》,宣布籌建堅尼地城至筲箕灣的電車服務,並另設一條支線上山頂。1885年,前往山頂的纜車率先興建,以滿足半山和山項外國人的需求,工程於1888年完成。隨後,填海計劃完成,馬路也得以擴闊,直至1904年,來往堅尼地城至筲箕灣的電車服務亦分階段完成。

電車通車後,由於方便快捷,很快又成為市民最受歡迎的交通工具,更方便了需要到第二區上班謀生的居民,也因此直接加速社會人口的流動、商品買賣的往來,也加快了城市拓展的步伐。

電車開始在港島區行駛之後,曾多次有計劃擴展至九龍區,但計劃未實踐前,巴士亦已開始投入服務,由於九龍區連同新界區幅員較廣,地區分布也較複雜,沒有軌道的巴土顯得更加靈活及實用,巴士服務便急速發展起來,不同的巴士公司也紛紛成立,提供不同的路線在港島、九龍及新界區行走,讓市民乘搭。後來,政府決定把巴士服務規範化,到了1933年,港島區的巴士專營權由中華汽車有限公司奪得,而九龍區及新界區的專營權則為九龍汽車(1933)有限公司擁有。

到了日治時期,大部分公共交通工具都被日軍充公或改併為軍事同途,香港的交通工具頓時流失,各種交通運輸系統也陷於癱瘓,到了這一刻,轎和人力車又發揮了它們的功能,成為市民重要的交通工具。

主持:
劉智鵬教授(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
曾卓然博士(嶺南大學中文系哲學博士)

受訪嘉賓:
丁新豹教授(歷史學者)
馬冠堯(工程歷史研究者)
鄭寶鴻(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
張順光(香港收藏家協會副會長)
高添強(香港歷史研究者)
洪超平(最後一代人力車夫)
鄭毓敏(前總車務督察)
陳德安(前九巴車長)
吳楚彬(前電車高級車長)

編導:伍自禎

播出日期:21/08/2017(星期一)
晚上9時至10時-港台電視31

歷史說香港

  • 視像
  • 中文
  • 文化
  • 已完結
歷史說香港

簡介
《香港歷史系列》一直以來都以紀錄片形式,配以口述歷史與電腦模擬畫面,讓香港歷史重現觀眾眼前,喚起大眾對香港的集體回憶,同時加強年輕人對香港的歸屬感。

本輯節目內容以《香港歷史系列 III》為鑒,與歷史學者探討香港的歷史大事,從多角度分析這些重大事件在香港歷史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對香港發展的影響。

節目內容包括香港醫療制度的成立、早期航運發展、香港抗日、司法制度建立的過程、華商與市鎮發展、公共房屋政策,以及交通系統發展,並且發掘更多歷史事件及人物,務求能把香港的歷史面貌更全面地呈現出來,加深普羅大眾對香港歷史的認識。

本輯節目共6集,2017年7月31日起,逢星期一晚9時至10時,在港台電視31、31A播映。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