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載入中 ...

#3 五四與非基督教運動 | 嘉賓︰李金強教授

2019-05-12

#3 五四與非基督教運動 | 嘉賓︰李金強教授

2019-05-12
|
在民國建立後逐漸開展的新文化運動,重點為引進西方的思想文化,為相對落後的中國「啟蒙」。而1919年5月4日爆發的「五四事件」,則是中國於一戰善後的巴黎和會中,雖以戰勝國姿態參與,卻因德國在華利權遭日本搶佔,而出現的示威抗議運動。當時的北京大學生及知識菁英有感中國國際地位低下,乃為民族爭取利權,以期讓中國成為與西方國家並立的強國,不致在國際競爭中滅亡,因而五四運動有強烈的「救亡」性質。

不過,在五四之後隨即出現以「非基督教運動」為中心的非宗教運動。此反西方宗教運動的出現,是否反映當時的「啟蒙」思潮,已被「救亡」精神所凌駕?是否也揭示了共產主義者透過反基督教及挑動民族主義來擴張勢力,從而於歐美自由主義及基督教精神手中,奪取新文化運動的主導權?此後出現的「省港大罷工」及「國民革命軍北伐」,似乎亦與這種日漸抬頭的民族主義極有關連。因此,一直不受主流史學所重視的「非基督教運動」,大概是我們深入理解五四運動餘波不可或缺的切入點。

五四百年

  • 聲音
  • 中文
  • 文化
  • 未完
|
2019年是五四運動爆發一百周年紀念。

1919年5月4 日,三千多名北京學生齊集在天安門前廣場,參加遊行示威,抗議巴黎和會上北洋政府沒有維護中國在山東的權益,「外爭國權內除國賊」是學生的主要主張,稱為「五四事件」,其後多個罷課罷市等抗議行動擴散至全國多個省市。

不過更加廣義來說,「五四運動」還包含由1917年開始的新文化思潮,民主與科學,成為知識份子倡議改革國家的方向。

一連六個星期,主持趙善恩和幾位年青歷史研究者搭檔,邀請不同專家,再檢視五四的歷史意義和影響。



《五四百年》

逢星期日晚上8pm - 8:30pm,香港電台第一台播出
主持︰趙善恩、范永聰、譚家齊、徐力恆
編導︰馮傑
監製︰陳燕萍
香港電台文教組製作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