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Search

Loading ...

《書譜》的日子-一本純書法雜誌的文化脈絡 | 嘉賓︰羅淑敏(作者)

2022-07-02

《書譜》的日子-一本純書法雜誌的文化脈絡 | 嘉賓︰羅淑敏(作者)

2022-07-02

【開卷樂】老實辦好一件文化事:《書譜》的日子-一本純書法雜誌的文化脈絡


「浪漫在亂世中是一種奢侈,老實生活卻是活在亂世中的力量。」

每個時代的文化人也有不同特質,形容現代「文青」也有各種演釋,《〈書譜〉的日子-一本純書法雜誌的文化脈絡》作者兼藝術史學家羅淑敏,將七十年代的文化人歸納為「老實」。原來在1974年代,有一班.....其實也沒有一班,是兩位文化人,創辦了專講書法與篆刻藝術的雙月刊《書譜》,直至在1990年才停辦。談藝術的雜誌市場已經不是很闊,純講書法篆刻的雜誌,市場更是窄之又窄。然而兩位老實文化人,單純地因為對書法的熱愛,帶著傻勁把這本「偏門」雜誌搞得有聲有色,甚至在國內國外也被傳頌一時。


70年代的老實人

《書譜》共出版了90多期,是一份非常成功的藝術雜誌。羅淑敏形容,《書譜》的成功與「時代」和「人」也很有關。若《書譜》誕生在今天,便很難有這種化學作用。首先,在70年代中國的學術界經歷動盪,有很多很好的學術研究沒有地方發表,於是很多重份量文章寄給他們刊登,使《書譜》的內容十分充實。在20世紀以前,書法是高級藝術,只有士官階層才會接觸,雖然從21世紀開始,書法在民間已經開始普及,但直至70年代,一般市民想學習書法仍是很難,當時一個有質素的字帖也很貴,普羅大眾對書法藝術只能望門興嘆。當時為某報社副刊編輯的吳羊璧與投稿人李秉仁飲茶閒聊,講起書法在香港未能普及實在可惜,應該有一本大眾刊物讓大眾認識書法才是。羅淑敏說,當時吳羊璧只是「說說而已」,誰知李秉仁向他當時的華僑老闆籌集到一筆起動基金,在幾個月內便認真把雜誌籌組起來,還租了一個小小的辦公房,便開始辦雜誌。

羅淑敏形容,70年代文化人有種「傻勁」,像她的書法老師、也是《書譜》骨幹人物曾榮光,家裏有多少米也不知道,只知道為了喜歡的文化藝術,可以不顧一切去做好,明知道「爬格仔」不會發達,但他們就是有一顆「辦好一件文化事的心」。現代社會人心更複雜,存在太多物質生活的比較,很難再找到這一種人。


通俗的藝術雜誌

現在的藝術雜誌大多都不是給平民百姓看的,更多是屬於上流圈子,介紹的藝術品都價值不菲,藝術雜誌更像是高價商品投資選單。而《書譜》創辦時便希望成為一本普及雜誌,他們相信書法不是高級藝術,而是和人的生活有關。因此他們並不宣傳或追捧明星或書法家,而是追求通俗,跟普通人對話。羅淑敏說,《書譜》所講的「通俗」,並不是營造低級趣味,而是照顧不同讀者的需要和水平。雜誌內有專門的學術文章,也有教婦女和小學生自學書法的專題,也會登出讀者來信,解答疑難。他們相信,書法本身有表達語言的功能,雖然發展成為藝術,但仍然與日常生活有關,人們每日都在寫字,書法其實並不遙遠。

另一個雜誌成功的原因,是他們刻意拋開門派和地域界限,做到一個純粹欣賞和分享書法的平台。其中一件趣事,是他們創刊時,猶豫找誰來題字。為了不跌進任何一個門派,最後他們選擇從碑帖中找出《書譜》二字,相當高明。在往後的雜誌中,他們找到多位書法家為《書譜》以不同字體題字,成為一大特色。

眼見今天書法已越來越少人關注,連很多小學也再沒有書法堂和功課,羅淑敏表示非常可惜。她說要讓下一代接觸書法,首先是讓他們覺得好玩,「我可以跟你說紙筆墨是極好玩的東西!」羅淑敏一再這樣說,語氣間聽到她對書法的熱情,也許多少傳承著她口中老師的那份「傻勁」。

開卷樂

  • Audio
  • Chinese
  • 文化
  • On-going
主持人:馮傑、鄭政恆、黃怡、鄒芷茵、唐睿


開拓文字新國度,帶來閱讀新感覺。
《開卷樂》,香港電台文教組製作,帶領大家走進文字世界,分享閱讀樂趣。


電台收聽

香港電台第二台,逢星期六晚上8:30至9:00播出。


瀏覽香港電台文教組「藝文一格」網頁
rthk.hk/artitude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