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魯迅(二)(27/5/2011)

2011-05-27
當魯迅發現救國要從人心出發,便「棄醫從文」,這是他其中一段重要及為人熟知的成長經歷。而魯迅青年時期的經歷,卻比我們所知的要曲折得多。魯迅自13歲起,家遭巨變,祖父下獄,父親又得了重病,魯迅只好寄居在外婆家中,2年後父親去世。家道中落,魯迅18歲時,就進了當時不收學費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後來輾轉又進了「礦路學堂」學習開礦,在學校開始接觸到西學及新思想,要不是「礦路學堂」附近的礦場發現無礦可採,魯迅很可能終其一生當一個礦務技術員,而不會輾轉到日本讀醫,進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

魯迅在回憶日本時期的文字當中,最膾炙人口的就是與藤野先生的一段師生情誼。在〈藤野先生〉這篇文章中魯迅說到,第一次看到日本人槍斃中國人的片段時的震撼,他在反思過中國落後的病因後,便決定通過文章來改變中國。在這時開始,魯迅嘗試辦文藝雜誌,又不斷在日本向中國遙寄書稿,更和終生好友許壽裳、錢玄同等,拜當時流亡在日本的章太炎為師,打下堅實的考証學基礎。後來又和弟周作人合譯《域外小說集》,專翻譯一些被壓迫的弱少民族的文學作品。宏觀歷史,西學東漸自明朝以後未曾間斷,周氏兄弟選擇翻譯小國小說,也可見西學東漸由工藝科技到人學心靈的演變。

古今風雲人物

  • 聲音
  • 中文
  • 未完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