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長者健康要留意

9 個相關集數
「年紀大,機器壞」,在人口老化日漸普及的香港,不少長者都被各種疾病纏身,對身體及精神構成壓力。因此,我們更應提倡「未病先治」,確保長者恆常進行運動,強身健體。
載入中 ...

《醫生與你(2017)》 老人運動與健康

2018-03-10

《醫生與你(2017)》 老人運動與健康

2018-03-10
第十四集:老人運動與健康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戴樂群醫生指出,老人科主張未病先治,所以風險管理是非常重要,而長病體情況,是很受關注的健康風險。體弱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狀態,當長者變得體弱,就很容易被疾病拖垮或手術後很難復原。當長者出現以下五種現象便屬於體弱。包括:容易疲倦、上樓梯時乏力、容易氣喘、體重下降及患有長期病如糖尿病或高血壓等。而體弱這狀態並非不能逆轉。

英國有研究發現,一星期做五次或以上30分鐘一定強度的運動。可以減低乳癌風險25%,大腸癌風險45%,認知障礙症風險30%及心臟病風險40%。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耆力無窮計劃團隊正進行一項有關長者恆常運動對身心健康的影響。項目總監林一星教授指出,不少長者都有晨運的習慣,但晨運很多時只是慢步或伸展,運動量可能不足以改善肌肉健康及心肺功能。團隊希望鼓勵長者能恆常做足夠強度的運動,所以制定了多套阻力運動和帶氧運動,適合不同行動能力的長者學習。

八十多歲的李婆婆曾經有耍太極的習慣,但因為早年中風後不能穩站,便停止了做運動,並且要靠步行架扶助步行。但耆力無窮計劃的初級運動可以坐著做,令李婆婆重投運動懷抱。持之以恆做了半年左右,李婆婆的腳力有所改善,現在已可用柺杖代替步行架。


【健康解碼】
老人風濕關節痛要「減少運動」?
風濕關節痛是常見的老人病,不少長者以為盡量減少活動便可減少痛楚,但有專科醫生指出,這樣可能會造成惡性循環,令關節的組織更硬及更痛。面對痛楚,長者可因應個人的身體狀況而進行適量的運動,目標應該是「醫好痛楚」而不是「減低痛楚」。


【健康小貼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戴樂群醫生指出,體弱和肌肉流失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要遠離體弱就要保持肌肉健康。方法包括:多做運動、適量曬太陽確保有足夠維他命D、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的蛋白質。


主持:吳海昕
編導:鄧慧玲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