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載入中 ...

三代回收人

2015-10-07
香港的回收業可以說是古老行業。

劉耀成入行差不多四十年,他的回收場是家族生意,父親劉財是創業者,五六十年代已開始在茶果嶺一帶從事廢料收買工作,到七八十年代生意越做越大,甚至成為廢紙出口商,將廢紙打包,利用躉船將廢紙出口到台灣,東南亞以及中國內地。他的行家梁沛倫亦是回收業的老行尊,父親由苦力做起,經歷過八十年代回收業的黃金時期,到九十年代尾,因香港兩間造紙廠先後倒閉而面臨困境,他組織商會向政府談判,取得啟德機場附近一塊土地繼續經營,可惜租約期滿後卻不獲約,那時候他的兒子梁振邦毅然決定輟學,自加拿大回港繼承父業,將回收場搬到火炭繼續經營,並且因為遇上2003年沙士,市民健康意識提高,他把握機會推出全港第一個玻璃纖維舊衣回收筒而得到翻身機會。

2003年沙士之後,市民環保意識增加,不少私人屋苑都進行各種環保回收活動。吳衛霞(Vecell)就是在這段時間,創立了一間以私人屋苑作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回收公司,後來更因應政府推行的家居廢物源頭分類計劃而設計了一款廢物分類箱,取得不少生意。雖然Vecell的公司是以回收家居廢料為主,但梁振邦卻並不看好私人屋苑市場,寧願主力回收商業廢料,近年更轉型到機密文件銷毀的新服務上。

回收業面對最大的困難是土地租金昂貴。劉耀成覺得九七前政府並無對回收業的土地需求有任何支援。九七後則開始以短期租約方式批出土地供回收業競投,價高者得。劉耀成認為這變相是一個高地價政策,令到投得土地的回收商只願意從事回報較高的廢料回收,如廢紙廢鐵之類,而不願從事其他廢料回收,如廢塑膠,因這類廢料需較高投資成本而回本期較慢。

然而劉耀成覺得廢塑膠若經過分類再加工成原材料,其實大有商機。他在十多年前便與朋友合資,在泰國開設工廠,專門回收廢膠樽,經過清洗及破碎而成為可再造原料。後來他更與兒子Jackson嘗試在香港回收場從事各類廢塑膠的分類及前期加工工作,雖然面對回收量不足及成本高昂問題,但2012年國內實施「綠籬行動」,香港很多未經分類廢塑膠被禁止入口,他們反而不受影響。劉耀成父子更再接再厲,一年前在泰國開設另一間工廠,專門回收廢膠袋。他們期望在泰國取得的經驗可以引用在香港,希望在政府政策配合下,再加上自己的技術,可以取得成功。

編導:龐天鵬

兩代之間

香港是一個急速流轉的城市,無論城市的外貌或是人文風景,一個十年經已相去甚遠。
97回歸後,政權移交,社會很多政策及制度亦相應轉變,不同年代的香港人,身處的環境及面對的挑戰亦不一樣。
「兩代之間」將以十個不同職業,見證香港這十八年間的時代變遷。同一份工作、同一個職銜,不同的年代,工作性質、待遇、回報、前景已經很不一樣,究其原因,是因為時代的步伐、還是因為制度的改變、或是另有其他因素?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