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屋企有個老人家
2015-05-17
返回
屋企有個老人家
2015-05-17
根據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統計,六十五歲或者以上的長者人口已經超過九十四萬,佔總人口的13%。
父母年紀愈大,愈需要家人照顧;這情況成為不少人需要面對的問題,尤其是當父母患上俗稱「家庭病」的腦退化症(又稱認知障礙症)或其他長期病時,作為照顧者的子女更要面對不少壓力與困擾。
節目邀請了不同背景的照顧者,分享他們照顧年老患病父母的苦與樂,以及與年老父母相處之道。他們當中有些是獨生子女;有些有兄弟姊妹,可以分擔照顧壓力;有些的父母獨居;也有些是與父母同住的。
如何與家中年老父母相處,是我們需要學習的重要課題。
主持:魏綺珊
專家:馮淑敏博士(臨床心理學家;著有《媽媽的腦袋中空了》)
參與分享的照顧者:
1.Noel
-獨生女,照顧患病母親,覺得自己像安老院院長,而安老院只有一個院友,就是母親
2.陳婉雯
-資深照顧者,曾照顧過多位年老親人;現在一邊照顧外孫,一邊照顧母親,壓力頗大
3.Simon
-父親曾中風,母親患腦退化症,父母常為瑣事吵架
-有四兄弟姊妹,可以互相照應
4.Veronica
-母親已九十多歲,患腦退化症十多年,母親情緒有時會影響自己情緒
5.楊錦芳
-母親獨居,由家傭照顧。錦芳擔心自己年紀大,未必有能力可以照顧母親
編導:龐天鵬
父母年紀愈大,愈需要家人照顧;這情況成為不少人需要面對的問題,尤其是當父母患上俗稱「家庭病」的腦退化症(又稱認知障礙症)或其他長期病時,作為照顧者的子女更要面對不少壓力與困擾。
節目邀請了不同背景的照顧者,分享他們照顧年老患病父母的苦與樂,以及與年老父母相處之道。他們當中有些是獨生子女;有些有兄弟姊妹,可以分擔照顧壓力;有些的父母獨居;也有些是與父母同住的。
如何與家中年老父母相處,是我們需要學習的重要課題。
主持:魏綺珊
專家:馮淑敏博士(臨床心理學家;著有《媽媽的腦袋中空了》)
參與分享的照顧者:
1.Noel
-獨生女,照顧患病母親,覺得自己像安老院院長,而安老院只有一個院友,就是母親
2.陳婉雯
-資深照顧者,曾照顧過多位年老親人;現在一邊照顧外孫,一邊照顧母親,壓力頗大
3.Simon
-父親曾中風,母親患腦退化症,父母常為瑣事吵架
-有四兄弟姊妹,可以互相照應
4.Veronica
-母親已九十多歲,患腦退化症十多年,母親情緒有時會影響自己情緒
5.楊錦芳
-母親獨居,由家傭照顧。錦芳擔心自己年紀大,未必有能力可以照顧母親
編導:龐天鵬
家, 是我們的安樂窩, 家人, 跟我們的關係, 可說是一生一世.
一家人, 無論父母跟子女, 丈夫與太太, 兄弟姊妹, 即使住在同一屋簷下, 由於不同的期望, 難免出現各式各樣的矛盾, 透過對話, 加強溝通, 大家關係, 自然更加融洽.
父母越希望親近子女, 越擔心他們出錯, 子女反而可能越抗拒, 夫婦結婚之後, 維繫的感情, 不只是兩人之間, 而是涉及兩人背後的家庭, 兄弟姊妹, 自小一起長大, 卻未必一定和睦, 期間可如何取得平衡? 在節目中, 不同家庭的成員, 跟觀眾分享他們的經歷及心態.
主持: 魏綺珊
一連十集的節目中, 將邀請不同組合的家庭成員, 在錄映廠, 進行交流, 在場還有專業人仕, 提供意見.
一家人, 無論父母跟子女, 丈夫與太太, 兄弟姊妹, 即使住在同一屋簷下, 由於不同的期望, 難免出現各式各樣的矛盾, 透過對話, 加強溝通, 大家關係, 自然更加融洽.
父母越希望親近子女, 越擔心他們出錯, 子女反而可能越抗拒, 夫婦結婚之後, 維繫的感情, 不只是兩人之間, 而是涉及兩人背後的家庭, 兄弟姊妹, 自小一起長大, 卻未必一定和睦, 期間可如何取得平衡? 在節目中, 不同家庭的成員, 跟觀眾分享他們的經歷及心態.
主持: 魏綺珊
一連十集的節目中, 將邀請不同組合的家庭成員, 在錄映廠, 進行交流, 在場還有專業人仕, 提供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