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載入中 ...

拯救.大娛樂家

2014-06-23


不同年代的香港人,有不同的娛樂方法。戰後兒童成長於資源缺乏的年代,要消磨時間,就只得就地取 材,自行動手,跳飛機、跳橡筋繩、射碼子、捉金絲貓,或自得其樂,或與眾同樂。之後的香港,經濟起飛,那幾代人物資愈見豐富,開始擁有玩具,甚至遊戲機。 香港人的娛樂方式,從此變得不再一樣。
 
到近十年,情況有異。年輕人閒時依然渴望玩樂,但玩耍的方式,卻異常單一:人人各自留在冷氣房 間,或盯著電腦,或凝視手機,玩得不亦樂乎。這種娛樂方式,雖然舒服,卻缺乏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算是一班年輕人聚起來玩,也多講打機攻略,少流青春的 汗水,更少見有意義的傾談。
 
港式娛樂深入民間,與全體香港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它看似是生活的奢侈品,卻一直反映香港人的脾性:創意、靈活,更樂意與人溝通。而近十年港式娛樂的單一化,則在悄悄孕育出下一代的香港人:不懂創新,更不擅溝通。如此下去,那個還是我們熟悉的香港嗎?
 
今集節目找來兩位中五學生希賢與小麥。他們不單是相識當年的玩伴,更是這個世代少見的「玩得之 人」,無論是街舞、滑板、音樂、拍片,兩人都有涉獵。他們未必玩得出色,但卻肯定玩得開心——原因無他,兩人之所以作多方面嘗試,並無特別目的,只為娛樂 自己,最緊要開心。眼見同代的年輕人,不單缺少玩樂時間,更加缺少玩樂的能力,兩人決定攜手做大娛樂家,一邊追溯歷史,回顧昔日的港式娛樂活動,一邊用自 己的汗水感染身邊人——與其在冷氣房間對著電腦偷笑,不如回歸基本,一班人嬉戲,一班人歡笑。因為獨樂樂,永遠不如眾樂樂。
 
識玩,一定玩呢啲。

編導:梁建明

十個救港的少年

  • 視像
  • 英文
  • 文化
  • 已完結
回歸十七年, 我們常聽說: 有關香港不同核心價值的消逝,有認為香港已經不是香港,只不過是一個“曾經叫香港的地方”...更甚的, 是宣告: 香港已死。
我們常聽說, 香港年青人被寵壞, 無理想, 一代不如一代...
但事實是否如此呢?還是這些核心價值、香港精神,只不過是得了重病,暫避風頭,潛伏在尋常百姓家,轁光養晦,等待有心人的發掘呢?
而作為香港一份子的年青人,他們除了在鍵盤上宣洩之外,又會不會有我們意想不到的方法和角度,參透問題之所在,更用實際行動為香港出一分力呢?
十集節目將定出十集議題,如“拯救街頭味道” 、“拯救屋邨色彩”、“拯救中文”、“拯救友情”、“拯救兒歌”, “拯救二人空間”等等...找來十位擁有鮮明性格的熱血青年, 用輕鬆/狂想/惡搞式的手法, 以不走高深、抗拒離地討論的原則,走進街頭、小社區,用奇想/阿Q精神/唐吉柯德式的方法, 令香港起死回生、拯救香港!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