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Search

Loading ...

劉邦項羽 (十三)︰大漢統一

2022-05-07

劉邦項羽 (十三)︰大漢統一

2022-05-07

漢王劉邦聯合諸侯王之力,擊敗項王,隨後為建立新王朝進行一連串行動,據《史記.高祖本紀》所記,漢王做了以下幾件事:

「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魯為楚堅守不下。漢王引諸侯兵北,示魯父老項羽頭,魯乃降。遂以魯公號葬項羽穀城。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

「正月,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漢王為皇帝,漢王三讓,不得已,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陽」;

「齊王韓信習楚風俗,徙為楚王,都下邳;立建成侯彭越為梁王,都定陶;故韓王信為韓王,都陽翟;徙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都臨湘;淮南王布、燕王臧荼、趙王敖皆如故」;

「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陽,諸侯皆臣屬」;

「故臨江王驩(共敖之子,敖死繼位)為項羽叛漢,令盧綰、劉賈圍之,不下。數月而降,殺之雒陽」;

「五月,兵皆罷歸家」;

「高祖欲長都雒陽,齊人劉敬(原姓婁,賜姓劉)說,乃留侯(張良)勸上入都關中,高祖是日駕,入都關中。六月,大赦天下」;

據《功臣表》,漢六年十二月,封功臣曹參、靳歙、王吸等十人位列侯;正月,封呂澤、蕭何、張良等十九人為列侯,其後陸續分封,功臣封侯者一百三十餘人(《功臣表》高祖封侯一百四十三人,其中部分為劉氏宗親),排定名次,按功勞大小定食邑數,前十人如下:酇侯蕭何功臣第一,邑八千戶;平陽侯曹參功臣第二,邑一萬零六百戶;宣平侯張敖(趙王張耳之子,因事廢為侯)功臣第三,邑戶數缺;絳侯周勃功臣第四,邑八千一百戶;舞陽侯樊噲功臣第五,邑五千戶;曲周侯酈商功臣第六,邑四千八百戶;魯侯奚涓母疵(奚涓前死)功臣第七,邑四千八百戶;汝陰侯夏侯嬰功臣第八,邑六千一百戶;潁陰侯灌嬰功臣第九,邑五千戶;陽陵侯傅寬功臣第十,邑二千六百戶。留侯張良出謀畫策沒有戰功,功臣第六十二,邑萬戶;曲逆侯陳平獻謀略負責策反,功臣第四十七,邑五千戶;周呂侯呂澤、淮陰侯韓信、陽夏侯陳豨、羹頡侯劉信(劉邦長兄之子)、射陽侯項伯等,則因各種緣故無功臣排次。

綜合以上所記,可知劉邦有以下戰略:

一、肅清項羽殘餘勢力:略定楚地,降服為項羽而守的魯地,攻滅親附項羽的臨江王。派陳嬰平定江南(《功臣表》記綠:堂邑侯陳嬰「項羽死,屬漢,定豫章、浙江都浙自立為王壯息」,「都浙自立為王壯息」語意不明,文字可能有錯漏)。

二、奪齊王韓信兵權,把韓信改封為楚王,其後封自己的庶長子劉肥為齊王,任命親信重臣曹參為齊丞相,牢牢掌握齊地七十餘城,同時監督其他諸侯王。

三、接受諸侯王的擁戴,在定陶登位成為大漢皇帝。各路反秦勢力罷兵歸家,享受太平歲月。

四、兌現承諾,分封楚、梁、韓、淮南、長沙、燕、趙等七位諸侯王,這是因為戰國以來,各國的地方勢力仍然雄厚,在反秦戰爭中發揮巨大力量,地方勢力希望恢復戰國舊秩序,抗拒大一統。漢高祖劉邦希望穩定東方政局,分封諸侯王是「承認現實」「保持現狀」的策略。

五、聽從劉敬、張良的意見,定都關中,營建長安城。這是由於高祖劉邦對東方舊勢力有疑慮,定都關中意味漢朝以秦故土為基礎,「據秦之地」「用秦之人」「行秦之政」以君臨東方。

六、建立以軍功為基礎的功臣列侯集團,為漢朝軍政核心骨幹,共治天下。

高祖劉邦為何能夠輕易奪取齊王韓信兵權,把韓信改封為楚王,試從韓信部將的背景分析。

《功臣表》記錄:
灌嬰:「從起碭。以車騎將軍屬淮陰,定齊、淮南及下邑,殺項籍」;
孔藂:「從起碭。三以都尉擊項羽,屬韓信」;
陳賀:「從起碭。用都尉屬韓信,擊項羽有功,為將軍,定會稽、浙江、湖陽」;
丁禮:「從起碭中,為騎將。以都尉擊籍,屬灌嬰,殺龍且」;
王翳:「漢王三年從起下邳,屬淮陰,從灌嬰共斬項」;
楊喜:「漢王二年從起杜,屬淮陰,後從灌嬰共斬項羽」;
盧卿:「齊將,漢王四年從淮陰侯起無鹽,定齊」;
盧罷師:「以齊將漢王四年從淮陰侯起臨淄」;
高邑:「以客從起齧桑,以上隊將入漢,以將軍定魏太原,破井陘,屬淮陰侯」;
季必:「以都尉漢二年初起櫟陽。別屬韓信,破齊軍」;
《史記.曹相國世家》記:曹參「參以右丞相屬韓信,攻破齊歷下軍,遂取臨菑(臨淄)」。

由這功臣名單可見,韓信是大將軍主帥,副手是漢王嫡系親信大將曹參,主要戰將是「從起碭」的騎兵統帥灌嬰及其部屬王翳、楊喜、季必等騎將,另有多位「從起碭」的將領孔藂、陳賀、丁禮等。「從起碭」應是劉邦秦末在芒碭落草時的老幹部。韓信攻齊時的齊軍降將則有盧卿、盧罷師等。假如韓信抗命,恐怕難有部屬支持,因此韓信只能交出兵權,改任楚王。

漢高祖劉邦從秦二世元年起,經過七、八年征戰,終於打敗項羽,得到諸侯王擁戴,成為大漢皇帝。但當時戰國的地方勢力,仍然雄厚,對秦始皇大一統之後所施行的苛政非常抗拒,希望恢復戰國時各自為政的舊秩序,而各地諸侯王擁有軍隊,有地方勢力支持,而且在攻滅強大的西楚霸王項羽戰爭中,立了大功,漢高祖不得不兌現承諾,分封七大異姓王,這意味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恢復:戰國時的趙、燕、韓復國,戰國時的楚分為楚、淮南、長沙三國,戰國時的魏轉移為梁國,戰國時的東方大國齊,由漢朝暫管,曹參為相國,而漢朝「據秦之地」加上部分東方郡縣,成為諸侯王共同擁戴的漢朝中央。當然,漢高祖劉邦及漢朝的公卿重臣,對這局面並不情願,他們希望重建秦始皇的大一統政權,而分封諸侯王,恢復戰國局面只是無可奈何的權宜之策,以安撫地方勢力,於是漢朝與諸侯王之間,漢朝與地方勢力之間的矛盾,無可避免。

漢朝建立之後,立刻搜捕、招降不肯降漢的項羽舊部及各地豪傑,季布及其弟丁固(丁公)因為曾為楚將,被高祖緝捕。漢朝雖然已經滅齊,由曹參暫管齊地,但齊舊勢力仍在,故齊王田廣叔父田橫在國破之後率領餘眾居海島中,對齊地七十餘城構成威脅,高祖派人招降:「田橫來,大者王,小者迺侯耳;不來,且舉兵加誅焉!」田橫應命到洛陽,沿路見天下已定,深知復國無望,在客館中自剄而死。島上田氏部屬五百人聽聞田橫已死,亦皆自殺。田橫及五百壯士之死,後人以「悲壯」一詞悼之,而「齊人賢者多附焉」「後恐為亂」「田橫兄弟能得士也」正是漢朝對地方勢力的憂慮、疑忌,非除之不得安心。對據地為王,手擁重兵的七位異姓諸侯王,更是如刺在背。

定都關中之後約半年,在高祖五年七月,發生燕王臧荼反叛事件。他原本是燕王韓廣的部將,奉命領兵參加鉅鹿之戰,自此歸附項羽,隨項羽入關。項羽分封十八王,把原來的燕國分為燕、遼東兩國,封臧荼為燕王,原本的燕王韓廣改封為遼東王,韓廣不服,但被臧荼擊敗殺死,臧荼兼併兩國,恢服燕國舊版圖。楚漢相爭時,漢大將軍韓信滅趙,派使者說服燕王臧荼背楚歸漢,漢滅楚項羽之後,臧荼仍為燕王,是七大異姓王之一。燕國北方,是匈奴人的牧地,秦末漢初匈奴在冒頓單于(音墨獨禪余)領導之下,兼併諸部,成為草原霸主,開始窺伺中原,而燕國與匈奴為鄰,雙方交往應該非常頻繁。臧荼叛亂失敗後,他的兒子臧衍逃往匈奴,為單于出謀畫策對付漢朝。

臧荼叛變平定之後,高祖劉邦重新布局東方諸侯王。首先是燕國故地,封漢朝太尉(主管軍事的最高官職),封盧綰(音挽)為燕王,盧綰是劉邦鄰居,與他一起長大,情同兄弟,目的是安撫燕國地方勢力,穩定邊防。

處理燕國之後,下第一個被處理的,是功高震主,而且曾經威逼高祖封為「假齊王」的楚王韓信。韓信有助漢滅楚大功,擁有項羽楚國九郡之中六郡八十九縣之地,實力非常雄厚。高祖用陳平「偽游雲夢」(雲夢是長江中游古代沼澤,在今湖北省武漢、黃州一帶)之計,召韓信到陳會合,乘機以「人告謀反」為理由奪其兵權,押往洛陽,廢為淮陰侯,軟禁於長安。

楚王韓信被廢之後,分解楚國為荊、吳兩國,封劉氏兄弟子侄宗親為王,劉賈封荊王、劉交封楚王;同時又封庶長子劉肥為齊王,次兄劉喜為代王。

又把韓王韓信移封至北方,「以太原郡三十一縣為韓國(今山西省太原、大同一帶,北面與匈奴為鄰),徙韓王信都晉陽(今太原市)。」其後應韓王信所請,改都更接近邊境的馬邑(今山西省北部朔州市)。

這是高祖六年年初的布局,希望藉此穩定東方大局。然而,年底便生變故。

古今風雲人物

  • Audio
  • Chinese
  • On-going
介紹古今中外歷史人物,透過這些傳奇人物的風雲事跡,加深大家對歷史的認識。

主持︰張偉國、羅永生、曾卓然、譚家齊

逢星期六晚上8:00至8:30,香港電台第一台播出。

香港電台文教組製作



香港電台文教組專頁<藝文一格>
rthk.hk/artitude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