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Search

Loading ...

吳三桂 (六)︰李自成稱王

2019-11-16

吳三桂 (六)︰李自成稱王

2019-11-16
明崇禎九年,明朝的內憂外患越來越嚴峻,西北各省流寇橫行攻掠,蔓延至中原的河南、湖廣,甚至侵擾明朝皇室祖宗家鄉鳳陽,官軍應接不暇。洪承疇調往薊遼,保衛京師之後,西北各省征剿流寇軍務,雖要另覓人選。據《明史.楊嗣昌傳》記述:「九年秋,兵部尚書張鳳翼卒,帝顧廷臣無可任者,即家起嗣昌。」楊嗣昌是進士出身,為人聰明好學,口才極佳,史書稱他「博涉文籍,多識先朝故事,工筆劄,有口辨」。他的父親楊鶴,原任陝西三邊總督,流寇初起時,楊鶴因征剿不力,令流寇坐大,被貶流放。楊嗣昌亦退隱林下,但經常發表一些安邦定國策略的文章,在士大夫之中名氣極大,崇禎帝讀後亦非常讚賞,於是召楊嗣昌入朝,《明史》謂:「帝與語,大信愛之。……嗣昌銳意振刷,帝益以為能。每對必移時,所奏請無不聽。」楊嗣昌深受崇禎帝信任,任命他為兵部尚書,兼任大學士,崇禎帝甚至對楊嗣昌說:「恨用卿晚。」

楊嗣昌認為,明朝要同時對付橫行西北的流寇,以及威脅東北的清國,只會令朝廷筋疲力竭,於是建議「先安內,後攘外」,即暫時與清國議和,承認清國地位,減輕東北邊境壓力,集中力量剿滅流寇。楊嗣昌所提出的征剿流寇方略,是建立「四正、六隅,十面網」的圍剿軍事部署,「陜西、河南、湖廣、江北為四正,四巡撫分剿而專防;以延綏、山西、山東、江南、江西、四川為六隅,六巡撫分防而協剿;是謂十面之網」,各地總督、將領因應流寇活動,隨時征剿。又建議增兵十二萬,增餉二百八十萬,所增軍餉向農民加徵賦稅,稱為「剿餉」。崇禎帝向臣民頒布詔諭:「流寇延蔓,生民塗炭,不集兵無以平寇,不增賦無以餉兵。勉從廷議,暫累吾民一年,除此腹心大患。其改因糧為均輸,布告天下,使知為民去害之意。」楊嗣昌又起用平定福建海盜有功的大將熊文燦負責征剿流寇軍務。崇禎帝及楊嗣昌期望一年之內,能平定流寇之亂。

楊嗣昌所設計的「先安內、後攘外」,「四正、六隅,十面網」方略,在崇禎十二年(1639年)破局。流寇張獻忠被官兵圍困,假意投降熊文燦,脫險之後降而復叛,佔據湖廣穀城縣,大敗明將左良玉,再進入湖廣、四川邊界。熊文燦因此下獄而死,楊嗣昌親自到襄陽督師,官兵屢敗,崇禎十三年楊嗣昌發病死於軍中。陝西各路流寇亦乘機突圍,到處攻掠,一發不可收拾。

流寇張獻忠的隊伍從湖廣進入四川;李自成的隊伍從湖廣北上河南,趁河南發生饑荒,聚集數十萬饑民,向洛陽、開封進發。李自成在河南得到落第秀才牛金星,以及地方豪傑李岩等讀書人加盟,建議他改變流寇劫掠的性質,制定軍紀,提出打擊貪官污吏、為民請命的宣傳,揭露明朝藩王的奢侈荒淫,每攻破一城,即沒收藩王、土豪財產,開倉賑濟,分派給貧民,以「開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為口號。於是人心振奮,李自成大軍所向披靡,崇禎十四、十五年,接連攻破洛陽、開封,殺死萬曆帝愛子福王朱常洵,及太祖第五子周王的後人。李自成橫掃河南之後,率領百萬大軍進入陝西。藩王被殺,朝廷大為震動,但已束手無策。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稱王,國號為「大順」,年號永昌。

古今風雲人物

  • Audio
  • Chinese
  • On-going
介紹古今中外歷史人物,透過這些傳奇人物的風雲事跡,加深大家對歷史的認識。

主持︰張偉國、羅永生、曾卓然、譚家齊

逢星期六晚上8:00至8:30,香港電台第一台播出。

香港電台文教組製作



香港電台文教組專頁<藝文一格>
rthk.hk/artitude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