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載入中 ...

紅樹林之路

2019-01-27
香港大學與深圳市人民政府合作,在2012年成立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這間採用香港管理模式的內地公立醫院,成為內地醫療改革和中港醫療融合的試點。

香港大學肝臟移植專家盧寵茂教授自醫學生時代已開始到內地醫院交流,他體會到內地醫療制度的流弊,希望將來能有機會到中國一展所長。這個機會直到近年終於出現,自2016年開始,盧寵茂兼任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適逢內地推行「健康中國」政策及反貪污腐敗,他遂把握機遇,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作為內地實行醫療改革的實驗室,杜絕「以藥養醫」、「藥品提成」等陋習,又引入「打包收費」、「家庭醫學全科」等措施,更安排香港醫生負責培訓工作,期望內地醫生能夠在國際視野及醫療道德等層面上均有所提升。

儘管現時需要每天奔波於深港兩地,日間做深圳人,晚上做香港人,盧寵茂依然無悔踏上這條由香港薄扶林到深圳紅樹林的中港醫療合作之路。


主持:區家麟
助導:嚴珮盈
編導:龐天鵬
監製:利子良
播出日期:2019年1月27日(星期日)晚上8時,港台電視31

走過四十年

1978年,中國走上改革開放之路,由落後的經濟模式,到成為全球經濟第二大體系,漫長的改革之路,成果非一朝所至,而背景當中更藏有香港的影子。

香港與中國一直緊密相連,由開放初期作為中國對外的窗口、橋樑,到回歸後二者逐步融合,這座小城一方面成為內地早期經濟發展的拓荒者,引進外資並提供可貴經驗;近年,香港則有賴祖國作為熔爐並提供資源,把「國際金融中心」這道招牌,打造得更為穩固閃亮。

一衣帶水,香港的經濟和民生,一直受到國內影響和衝擊。八十年代中英談判,引發香港股市狂瀉;開放後港商積極到內地投資、設廠,有人打拼成功,一躍成為巨富,亦有人曾經不幸備受經濟低潮環境困擾。

回歸後,香港自身經濟幾經起跌....1997、98年,金融風暴影響下股市樓市緊急下挫、2000年科網股爆破、2003年沙士事件、2008年環球金融海嘯等重重挑戰。不過作為唇齒相依的兩地,也一直努力磨合、融合,像2003年6月29日所簽訂的CEPA,就是通過減少市場壁壘及政府管制等措施,加強中港兩地經貿聯繫,以幫助兩地走出亞洲金融風暴及沙士事件所引致的經濟低迷境況。而內地同時更可通過港澳地區成熟的市場經濟,為內地企業在金融和服務業等領域注入活力及提高其競爭能力。

面對中國在全球舞台強勢崛起的新局面,香港所擔當的角色,有著甚麼改變?回顧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一直跌宕起伏的發展之路,兩地如何通過這些經驗,走得更高更遠?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