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Search

Loading ...

化學成真 - 支志明

2017-11-05
有說化學的起源可追溯至人類發現火的石器時代。古人觀察不同東西被燃燒時的現象有異,因而產生興趣,更發展起煉金術。當然煉金術因無法合理地解釋物質及它們轉變的現象,後來慢慢演變為現代的化學。化學物質與組合千變萬化確實令人著迷,多年來吸引不少「有志之士」繼續研究其奧妙之處,而港產化學家支志明便是其中一位。

支志明是現任香港大學化學系系主任兼講座教授。他當年以35歲之齡成為港大歷史上最年輕的講座教授、他是當年最年輕也是香港首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香港首位獲得有中國諾貝爾之稱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科學家...

這些獎項和名銜肯定了支教授的科研成就,也為他帶來知名度。但同行佩服支教授的卻不祗於他帶領幾十人的科研團隊進行研究,而是他在不同領域也是先驅。他是無機化學同樣是有機化學的專家,於1997年發表全球第一份有關有機金屬化合物可通電發光的研究報告,帶領全球OLED發展,也即是用於手機或電視屏幕的技術,已和很多國際知名的品牌拉上關係;當大家以覆方研究中藥抗癌時,支教授卻研究單一配方的效用。

雖然如此,原來支教授年少時曾被老師勸退放棄讀化學,原因是他做實驗未達水平。但支教授未有放棄,卻繼續向另一方向鑽研,就是設計不同化合物和發展其用途。他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時,當時的導師Harry Gray教授形容「支志明能創造任何化合物」!

做化學實驗需要專心和恆心和決心。如果希望達到某個實驗結果才算成功的話,做一千次實驗可能也成功不了一次!過程就像偵探一樣要抽絲剝繭,例如某成份能殺死癌細胞,到底死因為何?死狀為何?過程如何?其他器官反應如何?當中過程漫長但有趣。

當不少正值壯年的正計劃退休時,年屆六十的支教授,卻認為自己科研的黃金時代才剛剛開始,他決定繼續追尋夢想,並堅信香港能做出可媲美外國一流大學的研究水平!

編導:范因明

我們的科學家

科學家仰望穹蒼,對宇宙萬物充滿好奇,探索各個科學領域。透過無數的觀察、假設和檢證,科學家對自然現象進行探索總結,認知當中的規律,也遇上更多的不規律和未知。

面對浩瀚宇宙,人不過是一顆微塵,憑一己之力,窮畢生之時,也未必能解開一個個宇宙迷團。科學家要一代一代承傳,不斷協作研究,方能將科學研究應用於生活之中,為人類謀福祉。正因著對未知的好奇和敬畏,不斷探索求知,人類的文明才不致走向衰竭。

科學家以他們的聰明智慧,為人類社會作出貢獻。科技發達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少便利,改善人類的衣食住行之餘,亦提高了我們的生活質素。多年來香港亦培育出多位躋身國際的科研界人才,他們在不同的科研領域上進行了多項創新的研究項目,為改善人類生活作出貢獻。

這一群科學家,其中包括研究分子遺傳學的盧煜明、環境水力學的李行偉、生命科學的林漢明、神經生物學的葉玉如、天文學的郭新及無機化學的支志明,他們窮畢生之力,經過無數次失敗,專注在自己選擇的科研項目,帶來突破性的研究結果,造福人群。六集一小時紀錄片,走進科學世界,了解科學家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懈追求、勇於探索的精神,亦希望引起社會對科研的重視及關注。

旁白:梁卓偉教授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