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載入中 ...

街角有樂 第11集 : 大埔 - 光輝歲月

2017-04-04

街角有樂 第11集 : 大埔 - 光輝歲月

2017-04-04
節目每集環繞香港一個地區,帶出不同主題,第十一集:大埔-光輝歲月。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大埔,是一個旅遊勝地,有園林古村、山野溪流水,有可供嬉水的天然深潭,也有古色古香的道堂和佛社。

本集帶大家穿梭時光隧道,回到大的光輝歲月,一同步墟尋窯,細味當年倩影。

大埔墟的富善街(舊稱太和市),自清朝光緒十八年開始,直到一百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是一個充滿活力的興旺墟市,而富善街中央,仍屹立著一間香火鼎盛的文武廟。

原來富善街和文武廟的出現,與碗窰這地方有著密切關係。大埔的碗窰村背山面海,位於一片沖積平原上的山崗處,這裏有傾斜度約35至40度的小土崗,剛好適合建龍窰、燒瓷器;而附近的打泥洞村和打鐵屻村一帶,昔日草木茂盛,燃料充足,也有數條分支的小河從山上蜿蜒流下,既可設置以水輪車帶動的水碓,舂碎瓷土礦,又方便淘洗瓷土粉末,絕對是提煉製作優質瓷泥的理想地。加上昔日碗窰河(大埔河)的水流量足以行駛舢艇,可將瓷器製成品直接送達當年延伸至附近畔涌村的大埔海,如此方便的海路運輸,促使瓷器製造業在這裏大力發展。自明末開始,大埔人藉著碗窰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生產青花瓷器,全盛期這裏的工人約有五百,屬於規模龐大的生產工業,直至1932年,瓷器工場才全面停產。

清年期間,蓬勃的碗窰陶瓷業由馬氏經營,富裕的收益亦令馬氏積極參與地方建設,願意捐出一半土地,為大埔太和市開墟做買賣的用地。

隨著大埔鄉鎮發展,碗窰人口增加,1949年各村父老更籌建碗窰公立學校,1970年代初學生多達六百餘人,是新界甚具規模的村校,學校有客家耕讀文化的傳統,是香港鄉村學校發展史上一個別具意義的個案,及至1994年學校才結束。


從清末民初時的碗窰,再走到七十年代的大埔,老街坊森哥40年前開始拿著相機到處拍攝,開始時只為興趣,但隨著大埔變遷,多年來照片頓時加添了歷史價值,森哥更開設《大埔老照片》社交網站群組,與網友一同努力,將大埔舊貌重現,透過珍貴的照片,主持與森哥跟大家細說大埔從前。

主持:
陳健朗Kelvin
何思諺Leanne

訪問嘉賓:
游子安博士(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森(「大埔老照片」社交網站群組管理員)



助理編導:郭淑美
編導:何麗芬
監製:鍾嘉慧

街角有樂

香港地方雖然不大,但人口密雜,文化多元,各個地區有不同的環境、氣氛,不同的過去、現在與發展,因此,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地區特色。 一連二十集半小時的訪談節目《街角•有樂》,搜尋屬於香港的地方情懷,探討香港不同的地區面貎和特徵;每集環繞一個地區,帶出屬於該區的獨特命題,透過主持和嘉賓的分享,介紹各區的新舊資料、有趣事物、生活文化、社區精神等,內容不單包含各區的小人物故事,更有特別環節,讓街坊抒發他們的苦、樂與心聲。期望每集節目都讓觀眾更認識香港各區的街頭角落,令大家對身邊的事、物、人、情有更深的體會和共鳴。

主持:陳健朗Kelvin、何思諺Leanne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