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載入中 ...

衫衫不盡

2014-11-18

舊衣回收是減廢的一種方法,但大家有否想過捐贈的衣物去了那裡?

近年流行速食時裝(Fast Fashion),大量生產,少不免帶來大量的棄置。有大型速食時裝店,在全球各地分店收集舊衣物,他們的目的何在?是社會責任還是市場推廣?

全港有260個舊衣回收點的救世軍,每年回收約二千噸衣服,透過賣二手衫,努力為舊衣找新主人。而願意購買二手衫的消費者,是為著抵買?環保?還是尋寶?

同樣賣二手衫,有社企嘗試與一手衫店比拼,從店舖設計到挑選二手衫都花盡心思,目標是希望消費者買衫時,會先考慮買二手衫。又推動物盡其用,強調 “try before you buy”試過先買。有消費者既是客人,又是寄賣人,為支持二手衫出一分力。

洗衣標籤

在衣物的生命周期中,消費者花費在清潔保養上的金錢與資源,也應納入總成本內。消委會每年接獲約300宗與洗衣相關的投訴,部份爭議與衣物損壞,縮水或脫色有關。消費者與洗衣店間的爭議,是否不少都源於衣物標示了錯誤或具誤導性的洗衣標籤?部份國家如日本、美國及澳洲,法例規定衣物必須附有洗衣標籤,而香港對市面出售的衣物未有作出相關監管,因此不少洗衣標籤的準確成疑,常見的例子是互相矛盾的標示:「只可乾洗」和「只可用冷水手洗」同時標示於同一標籤上。

發熱織物

寒冷天氣時,如何能著得輕巧又夠暖?理大紡織及製衣學系運用可穿著的電子服裝技術,開發出新型的發熱織物。這種織物可以設定所需的發熱位置及溫度,亦可隨時開關。發熱織物可薄如絲巾,亦可厚至羊毛,能結合各種物料。而在洗滌護理方面,與一般衣物無疑-可洗、可熨,亦能摺疊。

編導:陳國娟

消費新潮

  • 視像
  • 中文
  • 未完
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會,商業貿易繁多,人們每天購買不同商品及服務,不時要作出抉擇。隨著社會進步,物資似乎唾手可得;然而我們都知道物質有盡,慾望無窮,所以現代化的消費者,消費時除了考慮價錢、品質和權益外,亦需要考慮可持續發展等義務。

本輯五集,以『衣』、『食』、『住』、『行』、『靚』為主題。內容重點包括產品測試和研發、最新保障法例、可持續發展的生產和綠色消費等趨勢。目的是提醒大家避免購物時的疏忽、發現保障的漏洞、提高對產品的認識,更重要是提倡新的消費習慣,讓消費者購買快感的同時,履行自己的權益和責任。

本輯節目由消費者委員會贊助。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