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載入中 ...

五代史宦者傳論

2014-04-23
原文:
自古宦者亂人之國,其源深於女禍。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蓋其用事也近而習,其為心也專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親之。待其已信,然後懼以禍福而把持之。雖有忠臣碩士列於朝廷,而人主以為去己疏遠,不若起居飲食、前後左右之親為可恃也。故前後左右者日益親,則忠臣碩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勢日益孤。勢孤,則懼禍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禍患伏於帷闥,則嚮之所謂可恃者,乃所以為患也。患已深而覺之,欲與疏遠之臣圖左右之親近,緩之則養禍而益深,急之則挾人主以為質。雖有聖智,不能與謀。謀之而不可為,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則俱傷而兩敗。故其大者亡國,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為資而起,至抉其種類,盡殺以快天下之心而後已。此前史所載宦者之禍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為人主者,非欲養禍於內,而疏忠臣碩士於外,蓋其漸積而勢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則禍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為禍,雖欲悔悟,而勢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於女禍者,謂此也,可不戒哉!

譯文:
自古以來,宦官敗亂國家,禍患的根源和後果更甚於女色之禍。女性,單靠美色來取寵罷了,宦官的禍害,卻不單單是一個方面啊。
這是因為他們為皇帝貼身辦事,得以熟知皇帝的習性,他們一心專注於取悅皇帝而對人殘忍。所以他們能用小小的良好表現來使人滿意,又能用小小的忠誠以鞏固別人對他的信任,於是就使皇帝必定信任而親近他們。等到他們獲得皇帝的信任,然後就利用福禍利害的說法來恐嚇並控制他。這時候,雖然有忠臣賢士在朝為官,可是皇帝卻認為他們與自己很疏遠,及不上起居飲食方面都在自己前後左右的人可親。因此,那些總是在皇帝身邊的宦官日益親近,忠臣賢士日漸疏遠,因而使皇帝的勢力越發孤單。皇帝的勢力愈孤單,害怕大禍降臨的心理便逐漸急迫,而控制皇帝的宦官,他們的權力和地位便愈加牢固。於是皇帝的安危,取決於宦官的喜怒,禍患就潛伏在宮廷裡,那些以前認為是可靠的人,卻是禍患的根源啊。等到禍患已經很深了,皇帝才發覺,想與疏遠的大臣圖謀身邊親近的宦官,如果行動太慢,禍患就會愈來愈深;行動過急,宦官則會脅制皇帝作為人質。縱使有聖人智者,也無法替皇帝謀劃對策了。謀劃了也不能實行,如能實行也不會成功,鬧得厲害了,則兩敗俱傷。最嚴重的是使國家滅亡,其次是送掉自己的性命,而且讓一些野心家藉誅除宦官而起事,直到找出所有宦官,斬盡殺絕,讓天下人大快人心才了結。這是從前的史書所記載,宦官的禍害經常如此發生,並非一朝一代的情況。
身為皇帝的,並非有意在宮廷裡培養禍患,而疏遠忠臣賢士,那是由於逐漸積累起來的形勢所造成的。女色的誘惑,如果皇帝不幸地一直不覺悟,禍患就會降臨;假使他一旦覺悟,提起她來扔掉就行了。可是宦官的為患,雖然想要悔悟,但是情勢的發展會到了無法除掉的地步。唐昭宗的情況就是這樣的。所以說宦官的禍害比女色之禍更甚,道理就在這裡,怎能不警惕戒備呢?

詞解:
忍︰殘酷。
帷闥︰帷是門簾,闥是門,帷闥是指宮廷之內。
資︰口實、理由。
抉︰挖出、剔除。
唐昭宗之事是已︰唐昭宗受到宦官的牽制而不滿,便和宰相崔胤商量剷除宦官,可是他們不但失敗,宦官劉季述等人還把昭宗關禁起來,列舉他數十條罪狀,最後改立太子李裕為帝。

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是清代以來最流行的古代散文選本之一,「古文」指文言散文,「觀止」一詞出於《左傳》,表示所看到的事物已經盡善盡美,無以復加,所以《古文觀止》解作歷代文言散文的最佳結集。主持陳耀南會透過古文的介紹,讓大家掌握中文的語言藝術,繼而了解中國的學術思想及社會變化。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