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載入中 ...

雜說四/獲麟解

2014-03-17
雜說四

原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能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是常有。因此雖然有好馬,只能在馬夫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糟裡,而不能以日行千里聞名。
能夠日行千里的馬,一餐可能要吃一石糧食,養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用餵一般馬的方法餵養它。這種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華不能顯現出來,要求它跟普通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駕馭它,不是按照駕馭千里馬的方法去做,飼養它,又不能使它吃飽,它嘶叫時,又不明白它的意思,拿著馬鞭對著千里馬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事實是不懂得識別千里馬啊﹗

詞解:
伯樂︰姓孫名陽,秦穆公時代的人,善於相馬。
駢︰二匹馬並駕,引申為一起。
槽櫪︰養馬的地方。
一食︰吃一餐。
食︰同「飼」。
見︰同「現」。
策︰馬鞭,這裡作動詞用,鞭打、駕馭。
材︰資質,這裡指千里馬的食量。
臨︰面對。

獲麟解

原文:
麟之為靈昭昭也,詠於《詩》,書於《春秋》,雜出於傳記百家之書,雖婦人小子,皆知其為祥也。然麟之為物,不畜於家,不恆有於天下,其為形也不類,非若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則雖有麟,不可知其為麟。角者吾知其為牛,鬣者吾知其為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則其謂之不祥也亦宜。
雖然,麟之出,必有聖人在乎位,麟為聖人出焉。聖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為不祥也。又曰:「麟之所以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聖人,則謂之不祥也亦宜。

譯文:
麟是一種靈物,這是十分清楚的。《詩經》中有歌詠它的詩篇,《春秋》裡有關於它的記載,還有各種說法出現在傳記和諸子百家的著作中。即使是婦女小孩,也知道麒麟是一種祥瑞的東西。但是麒麟這種東西,不是畜養在家中,也不會經常在世界上出現。它的形態不像其他動物,不像馬、牛、狗、豬、豺狼、麋鹿。然而即使出現了麒麟,也不可能知道它就是麒麟。長角的我們知道是牛;有鬃毛的我們知道是馬;狗、豬、豺狼、麋鹿,我們知道它們是狗、豬、豺狼、麋鹿,只有麒麟不能識別。既然不能識別,那麼把它稱為不祥的東西也是應該的。
雖然如此,麒麟出現,一定是在聖人在位的時候,麒麟是為著聖人而出現的。聖人一定能識別麒麟,這樣看來,麒麟確實並非不祥。又有人說︰「麒麟之所以是麒麟,是以它的神德而不是它的形貌。」如果麒麟的出現,不等待聖人在位,那麼把它稱為不祥的東西也是應該的。

詞解:
《詩》︰《詩經‧周南》有《麟之趾》篇。
《春秋》︰《春秋‧哀公十四年》記載「春,西狩獲麟。」
形也不類︰形狀不像其他動物。
鬣︰鬃毛。

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是清代以來最流行的古代散文選本之一,「古文」指文言散文,「觀止」一詞出於《左傳》,表示所看到的事物已經盡善盡美,無以復加,所以《古文觀止》解作歷代文言散文的最佳結集。主持陳耀南會透過古文的介紹,讓大家掌握中文的語言藝術,繼而了解中國的學術思想及社會變化。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