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載入中 ...

柳子厚墓誌銘(一)

2014-03-11
原文:
子厚,諱宗元。七世祖慶,為拓跋魏侍中,封濟陰公。曾伯祖奭,為唐宰相,與褚遂良、韓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諱鎮,以事母棄太常博士,求為縣令江南。其後以不能媚權貴,失御史。權貴人死,乃復拜侍御史,號為剛直。所與遊皆當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無不通達。逮其父時,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眾謂柳氏有子矣。其後以博學宏詞,授集賢殿正字。俊傑廉悍,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踔厲風發,率常屈其座人,名聲大振,一時皆慕與之交。諸公要人,爭欲令出我門下,交口薦譽之。
貞元十九年,由藍田尉拜監察御史,順宗即位,拜禮部員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為刺史。未至,又例貶永州司馬。居閒,益自刻苦,務記覽,為詞章,泛濫停蓄,為深博無涯涘。而自肆於山水間。
元和中,嘗例召至京師,又偕出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嘆曰:「是豈不足為政耶?」因其土俗,為設教禁,州人順賴。其俗以男女質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沒為奴婢。子厚與設方計,悉令贖歸。其尤貧力不能者,令書其佣,足相當,則使歸其質。觀察使下其法於他州,比一歲,免而歸者且千人。衡湘以南為進士者,皆以子厚為師,其經承子厚口講指畫為文詞者,悉有法度可觀。
其召至京師而復為刺史也,中山劉夢得禹錫亦在遣中,當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夢得親在堂,吾不忍夢得之窮,無辭以白其大人,且萬無母子俱往理。」請於朝,將拜疏,願以柳易播,雖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夢得事白上者,夢得於是改刺連州。嗚呼!士窮乃見節義。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悅,酒食遊戲相徵逐,詡詡強笑語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真若可信。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髮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獸夷狄所不忍為,而其人自視以為得計。聞子厚之風,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時少年,勇於為人,不自貴重顧藉,謂功業可立就,故坐廢退。既退,又無相知有氣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於窮裔,材不為世用,道不行於時也。使子厚在台省時,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馬刺史時,亦自不斥;斥時,有人力能舉之,且必復用不窮。然子厚斥不久,窮不極,雖有出於人,其文學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傳於後如今,無疑也。雖使子厚得所願,為將相於一時,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歸葬萬年先人墓側。子厚有子男二人,長曰周六,始四歲;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歸葬也,費皆出觀察使河東裴君行立。行立有節概,重然諾,與子厚結交,子厚亦為之盡,竟賴其力。葬子厚於萬年之墓者,舅弟盧遵。遵,涿人,性謹慎,學問不厭。自子厚之斥,遵從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將經紀其家,庶幾有始終者。
銘詞解曰:是惟子厚之室詞解,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譯文:
子厚名宗元。他的七世祖柳慶,擔任過北魏的侍中,受封為濟陰公。曾伯祖柳奭,擔任過唐朝的宰相,和褚遂良、韓瑗一同得罪了武則天,死於唐高宗的時候。父親名為柳鎮,因為要侍奉母親而放棄了太常博士的官職,要求到江南去當縣令。後來因為不願討好權貴,被免去殿中侍御史的官職。該權貴死了,才重新被任命為殿中侍御史。他以剛直著稱,和他交往的朋友都是當時有名望的人物。
子厚少年時就十分聰明,沒有什麼不通曉的。當他的父親在世時,他雖然年紀輕,卻已經獨立成材,能夠考取進士科第,突出地顯露了才華,眾人都說柳家有一個好兒子。後來又通過博學宏詞科的考試,被任命為集賢殿正字。他才智傑出,為人正直勇敢,議論問題能引用古今事例作為依據,引證經傳史籍和諸子百家的觀點。議論縱橫,意氣風發,常常使同坐的人心服。名聲大振,一時間許多人都想和他交往。很多達官權貴,爭著想讓他成為自己的門下,異口同聲地推薦他、稱讚他。
貞元十九年,他由藍田縣尉升為監察御史。順宗登位,他被任命為禮部員外郎。碰上當權的人犯了罪而受到連累,按照慣例他被貶為刺史,還沒有到任,又被貶為永州司馬。身居閒職,他更加刻苦,致力於記誦閱覽、寫詩作文,好像江湖的泛濫停蓄,深厚淵博而無邊無際,而自己縱情於山水之間。
元和年間,他和同時被貶的人曾依例被召回京城,但又一同被貶到外地做刺史,子厚到的地方是柳州。到任後,他感嘆地說︰「難道這兒就不能作出好的政績嗎?」於是因應當地風俗,制定禁令和教令,柳州的百民都對他順從信賴。當地風俗以子女作為抵押來借錢,約定期限不能按時贖回子女,到了利息和本錢相等時,就會沒收所抵押的人為奴婢。子厚替借債人想了一個方法,讓他們能把子女贖回來。那些特別貧窮無力的人,就叫債主記下被抵押者的工錢數目,等到和借的錢相等了,就叫債主歸還抵押者。觀察使將他的辦法推行到其他州,接近一年,免除了奴婢身份而回到家裡的有接近一千人。衡山、湘水以南應考進士的人,都把子厚當作老師,其中經子厚當面指點的人,他們的文章的章法都法度可觀。
他被召到京城而再被任命為刺史的時候,中山人劉禹錫也在被遣之列,應當到播州。子厚流著淚說︰「播州不是人適宜居住的地方,而夢得家中有母親,我不忍心看到夢得的困境,又無法向他的母親說明情況,何況萬萬沒有母子一起被貶到荒遠之地的道理。」準備懇求朝廷,上疏天子,願意用柳州換播州,即使再次得罪,也死無怨言。恰巧有人將夢得的情況稟奏皇帝,夢得於是改任為連州刺史。唉﹗一個人要到困境時才會看出他的真正修養﹗當今有些人,平時住在同一條巷子,互相敬慕,彼此間邀請對方吃喝玩樂,滿懷笑臉誇誇其談,互相採取謙和的態度,手握著著手恨不得掏出肝肺給對方看,指著天上的白日流著眼淚,發誓無論生死也不會背叛負心,好像真的一樣。一旦碰上小小的利害衝突,即使小得可和毛髮相比,也會兩眼一翻,猶如互不認識;朋友跌入陷阱也不會伸出援手,反而將他推擠下去,又往井裡扔石頭,這種人到處都有。這種行為禽獸和夷狄之人都不忍心做,而這些人卻自以為做得很好。他們聽到子厚為人的風格,也應該稍微感到慚愧吧﹗
子厚年青的時候,勇於做有力量提拔自己的人所重視的事情,不珍重愛惜自己,認為功業可以立刻取得成就,因而遭到廢棄斥退。被貶以後,又欠缺有權有勢的知己來推薦、援引他,所以最後死在荒僻邊遠的地方,他的才華不為世所用,抱負不能展施。假使子厚在御史台、尚書省任職時,小心謹慎地約束自己,能夠像做司馬、刺史的時候一樣,也自然不會遭到貶斥;遭到貶斥的時候,假如有人推舉他,也一定會重新得到起用,而不會陷入困境。然而如果子厚被貶的時間不長,窮困未達到極點,雖然會出人頭地,但是他的文學創作,一定不能像現在一樣,通過自己刻苦努力以達到必定流傳於世的境地,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即使子厚實現了他的願望,在一個時期內擔任將相,用文學上的成就換取功名富貴,什麼是得,什麼是失,一定有人能分辨清楚。
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歲。在元和十五年七月十日,他的靈柩歸葬在萬年縣祖墓旁。子厚有兩個兒子,大的叫周六,才四歲,小的叫周七,子厚死後才生。女兒二人,都還年幼。子厚能夠安葬在故鄉,費用都是由觀察使河東裴行立出的。裴行立有節操氣慨,重視諾言,和子厚結交為友,子厚也對他盡心盡力,最後還是依靠他才得以歸葬。把子厚葬在萬年縣墓地的,是他的表弟盧遵。盧遵,涿州人,性格謹慎,學習從來不感到滿足,自從子厚遭到貶斥後,盧遵就跟他住在一起,一直到他死也不離開。既把子厚安葬在故鄉,又準備安排料理他的家屬,盧遵也可以說是一個有始有終的人了。
銘文為︰這裡是子厚的墓室,既穩固,又安穩,必有利於他的後人﹗

詞解:
子厚︰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學家。
諱︰指死者的名,意思是本應避諱,以表對死者的尊敬。
皇考︰對死去父親的尊稱。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宗廟禮儀的屬官。
權貴︰這裡指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竇參。
通達︰明白通曉。
逮其父時︰指當他的父親去世時。
嶄然︰高峻的樣子。
見︰同「現」。
頭角︰端緒,比喻才華。
博學宏詞︰由吏部主持的科試,考選進士及第者,得中後授予官職。
集賢殿正字︰集賢殿是收藏整理圖書的機構,設學士、正字等官。集賢殿正字負責校訂經籍、刊正文字。
百子︰諸子百家的著作。
踔厲︰精神振奮的樣子。
率常︰常常。
交口︰眾口同聲。
藍田︰縣名,今陝西省藍田縣。
監察御史︰官名,主管糾察內外官吏、巡撫州縣獄訟、祭祀及監諸軍出使等事。
禮部員外郎︰官名。禮部掌管祭祀、科舉等事的機構。長官是禮部尚書,員外郎是屬官。
用事者︰掌權者,指王叔文。唐順宗即位後,王叔文任戶部侍郎,深得皇帝信任。他與柳宗元、劉禹錫等人進行政治革新。不過,改革觸犯了宦官、守舊官僚等人,他們逼順宗退位,擁立憲宗,改革終於失敗。
司馬︰州刺史的屬官,屬於閒職。
務記覽︰努力記誦閱覽。
泛濫停蓄︰形容柳宗元的文章奔放恣肆,如洪水泛濫,深廣淵博,像湖海停蓄。
涯涘︰涯、涘均是指水邊,引申為邊際。
教禁︰教令、禁令。
質︰抵押。
子本相侔︰利息和本錢相等。
佣︰佣金,工錢。
且︰接近。
衡湘︰衡山、湘江。
為進士者︰應考進士的人。
悉︰都。
法度︰這裡指文章的章法。
劉夢得禹錫︰劉禹錫,字夢得,中唐著名詩人,王叔文改革集團中的重要成員。
詣︰前往。
播州︰今貴州遵義縣。
拜疏︰呈上奏章。
恨︰遺憾,不滿意。
連州︰今廣州連陽各族自治區。
以相取下︰採取互相謙遜的態度。
反眼︰翻起眼睛,一副翻臉不認人的態度。
前時︰以前。
顧藉︰愛惜。
窮裔︰偏遠的地方。
使︰假使。
台省︰唐代中央政府機關。柳宗元被貶前任監察御史里行事,屬於御史台。他又曾任禮部員外郎,屬尚書省。
自持其身︰小心謹慎地約束自己。
出於人︰出人頭地。
萬年︰縣名,今陝西臨潼縣東北。
裴君行立︰裴行立,柳宗元的上司。
為之盡︰為他盡心盡力。
經紀︰經營、料理。
庶幾︰近於,差不多。
銘︰銘文。
室︰墓室。

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是清代以來最流行的古代散文選本之一,「古文」指文言散文,「觀止」一詞出於《左傳》,表示所看到的事物已經盡善盡美,無以復加,所以《古文觀止》解作歷代文言散文的最佳結集。主持陳耀南會透過古文的介紹,讓大家掌握中文的語言藝術,繼而了解中國的學術思想及社會變化。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