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載入中 ...

介之推不言䘵

2014-01-14
原文: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推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譯文:
晉文公賞賜跟從他流亡的人,介之推沒有主動求取俸祿,晉文公也疏忽了他,沒有賞賜他。介之推說︰「晉獻公有九個兒子,只剩晉文公一人在世。晉惠公、晉懷公沒有人親附,國外的諸候和國內的臣民都厭棄他們。如果上天不滅絕晉國,一定將有明主。能夠主持晉國宗廟祭祀的人,不是國君還會是誰呢?這其實是天意,而那幾個人卻以為是自己的功勞,這不是錯誤嗎?盜竊別人的財物,尚且稱之為盜賊,何況盜竊上天的功勞而當作自己的功勞?在下的人把他們的罪過當作是正義行徑,在上的國君獎賞他們的欺詐行為,上下互相蒙騙,我很難跟他們相處下去。」
介之推的母親說︰「你何不也去求取賞賜呢?如果因此而氣死,可以怨誰呢?」介之推回答說︰「明知錯誤而去效法,罪過更加嚴重。而且我已經口出怨言,就更不應吃國君的俸祿。」他的母親說︰「那也應該讓國君知道此事,你認為如何呢?」介之推說︰「說話就像身上的花紋一樣,可以起美化的作用,我將要退隱了,又何須再美化自己?這樣做只是為了追求榮耀和名望。」他的母親說︰「你真的能夠這樣做嗎?那我和你一起隱居。」母子二人於是隱居於山野至死。
晉文公派人尋找介之推,不果,把綿上作為介之推的封地,說︰「這樣做是為了記住我的過失,並表揚介之推這個善良、高風亮節的人。」

詞解:
晉候︰公子重耳,晉獻公之子,即晉文公。
介之推︰根據杜預的《春秋經傳集解》,「之」是語助詞,所以有些地方稱介之推為介推。
弗︰不。
誣︰虛假、錯誤。
相蒙︰互相欺騙。
盍︰音合,「何、不」二字的合音字。
懟︰怨懟。
尤︰過失、罪過。
文︰音問,當作動詞用作去聲,解作修飾。

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是清代以來最流行的古代散文選本之一,「古文」指文言散文,「觀止」一詞出於《左傳》,表示所看到的事物已經盡善盡美,無以復加,所以《古文觀止》解作歷代文言散文的最佳結集。主持陳耀南會透過古文的介紹,讓大家掌握中文的語言藝術,繼而了解中國的學術思想及社會變化。
回頁頂